top of page

​香港舞蹈概述2018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年度雙語出版物。收錄以研究為基礎的文章,論及關於香港舞蹈的重要議題及事件。

2018cover-2.png

2018年大館開幕,並舉辦第一次「大館舞蹈季」,為香港增添一個以舞蹈為主題的藝術節類型項目,並且以介紹本地創作者為主題,場館積極與藝術家討論及計劃長期合作,而生成好幾個具個性的作品,更甚是大館表演藝術部門關心藝術及創作人的態度,也因此獲得參與節目的藝術工作者高度讚許。這種以人為本的策展方式,在香港的藝術節領域上,似乎不太常見。那麼大館為舞蹈界帶來怎樣的刺激及反思?香港的表演藝術策展,特別是藝術節形式,又會否因為大館的出現,而有新的路向?

近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積極地把香港的表演藝術推向國際。以2018一年為例,兩間機構分別或合作籌組了三個代表團,前往荷蘭、德國、以及加拿大分別參加Classical:Next、tanzmesse、CINARS。「走向國際」一直被機構賦予正面意義,業界亦積極配合,「國際」儼如藝術成就同義詞。筆者以在2018年親自參與 tanzmesse和CINARS兩個代表團的經驗,分析「走向國際」作為一種陳述的合理性,以及「香港」作為能指如何在「國際」脈絡中被閱讀。

城市當代舞蹈團策劃的「研究計劃:香港舞蹈口述歷史」項目於2018年完成,次年出版《拾舞話:香港舞蹈口述歷史(五十至七十年代)》一書,並在專門網頁提供項目成果展示和「訪問紀錄」回顧。從歷史書寫的角度看,「口述歷史」是訪問者與口述者在動態溝通中產生的結構性話語,它本身已是後者在前者引導下進行的記憶重組。基於對十位曾活躍於香港舞蹈圈前輩的訪談,研究員李海燕與林喜兒在《拾舞話》中以「前專業化時代」之概念來架構該項目的歷史敘述。然而,口述者的記憶結構卻有自身特性,在承認「口述歷史」也是「檔案」與「史料」的前提下,本文嘗試比較《拾舞話》的歷史敘述與「訪問紀錄」之間的異同,發掘訪問主旨與口述記憶之間的張力,通過既有資料來呈現「敘述進行時」的「身—心」結構,探索「動能」與「情感」之間連接,尤其是「舞蹈」一事何指?究竟如何被話語呈現等問題?除此之外,本文還將延續《拾舞話》中有關「分水嶺」的討論,提問「個體論述」的邊界至於何處?它怎樣溢出「群體論述」的遮蔽?「已完成」的「個體論述」如何與當下的經驗互動?

跨界(interdisciplinary),顧名思義就是跨越界線的意思。

 

跨界表演藝術節目在香港並非新鮮事,加上科技的急速發展,跨界製作亦隨之不斷演變。除了突破界線、尋求創新外,究竟為何要製作跨界演出?在2018年,香港舞蹈團和桃花源粵劇工作舍共同製作一齣舞蹈劇場與簡約粵劇作品──《紫玉成煙》,並獲得不少回響。或許跨界作品可以協助團隊吸引非固有觀眾入場欣賞演出,建立新的「市場」,但如何藉由跨界作品,更有效地了解、建立和教育觀眾,使製作別具意義,達致雙贏,確實是表演藝術團隊需要再進一步深思、探索與策劃的議題。


關鍵字:跨界、市場、舞蹈劇場、簡約粵劇 (Minimal Canto-opera)、觀眾建立與教育。

bottom of page